车床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车床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2012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检测结果《资讯》

发布时间:2020-08-20 16:38:41 阅读: 来源:车床厂家

原标题:2012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检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

1 水稻病虫的抗性状况

1.1 褐飞虱

1.1.1 监测地区 上海青浦、江苏通州、盐都、邗江、浙江金华、温州、嘉兴、安徽和县、潜山、福建永安、江西上高、泰和、湖北孝感、湖南攸县、东安、广东韶关、阳江、雷州、广西南宁、合浦。

1.1.2 监测结果

1.1.2.1 对噻嗪酮抗性。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4.3~91.5倍),华南地区及东南沿海 [上海、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市)]褐飞虱种群已达高水平抗性,特别是9~10月份采集的褐飞虱回迁种群对噻嗪酮抗性倍数已达到200倍以上,其中阳江种群抗性倍数达到1127倍。多地田间药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噻嗪酮(常规剂量)防治褐飞虱5天后防效不到70%。

1.1.2.2 对吡蚜酮抗性。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市)大部分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已处中等至高水平抗性(10.9~1169 倍),特别是9~10月份采集的褐飞虱回迁种群对吡蚜酮抗性倍数已达到70倍以上,其中永安种群抗性倍数达到1169倍。与前两年相比,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抗性上升速度非常快,应引起各地高度重视。多地田间药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常规剂量)防治褐飞虱5天后防效75~85%。

1.1.2.3 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的地区褐飞虱种群都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抗性(252~3276倍),其中雷州种群抗性倍数最高,达到3276倍;对噻虫嗪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0.6~84.5倍);对烯啶虫胺尚处于敏感状态。多地田间药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常规剂量)防治褐飞虱5天后药效只有 60~73%。

1.1.2.4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市)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处于敏感状态(1.7~4.7倍),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褐飞虱种群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8.4~26.39倍)。

褐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要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根据抗性监测结果,要严格限制噻嗪酮、噻虫嗪、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以防止抗性继续上升,导致在褐飞虱防治上的失效;减少毒死蜱等有机磷类药剂在产生抗性地区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延缓抗性发展;应继续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

1.2 白背飞虱

1.2.1 监测地区 江苏高淳、宜兴、浙江金华、安徽潜山、湖北孝感、广西南宁、永福、合浦、田阳、容县、龙州、四川泸州、云南勐海。

1.2.2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的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10.1~27.1倍,对毒死蜱为18.5~58.1倍),江苏、浙江、安徽、广西部分地区对吡虫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药剂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5.6~12.1倍,对噻虫嗪5.3~17.3倍)。针对目前白背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药剂抗性上升趋势明显,建议今后在白背飞虱防控中减少新烟碱类药剂的使用次数,注意与其他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使用;严格限制噻嗪酮、有机磷类药剂防治次数,延缓其抗药性持续上升。

1.3 灰飞虱

1.3.1 监测地区 江苏邗江、南通、盐都、浙江长兴、嘉兴、安徽庐江。

1.3.2 监测结果 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灰飞虱种群对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处于敏感状态;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22.8~63.6倍),应注意与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轮换使用,延缓抗性的发展。

1.4 二化螟

1.4.1 监测地区 江苏仪征、句容、浙江象山、苍南、金华、瑞安、安徽广德、庐江、宿松、和县、江西上高、湖北荆州、孝感、武穴、湖南东安、攸县、四川达县、富顺、大竹。

1.4.2 监测结果

1.4.2.1 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部分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或氟虫双酰胺处于低水平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9.6~9.7倍;对氟虫双酰胺5.1~9.3倍),浙江金华种群对氟虫双酰胺已上升为中等水平抗性(11.8倍)。

1.4.2.2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江苏、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三唑磷、毒死蜱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安徽、江西、湖北等省部分地区对三唑磷、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三唑磷15.4~71.9倍;对毒死蜱12.6~37.2倍),浙江大部分地区种群三唑磷、毒死蜱抗性较高,处于高水平抗性(对三唑磷 325.7~555.8倍,对毒死蜱102.0~135.0倍)。

1.4.2.3 对沙蚕毒素类药剂抗性。江苏、江西部分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处于低水平抗性(6.0~6.8倍),安徽、湖北部分地区以及浙江大部分地区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2.8~24.0倍)。

1.4.2.4 对阿维菌素抗性。安徽、湖北部分地区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低水平抗性(5.9~8.0倍),浙江大部分地区种群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8.0~11.1倍)。

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其中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大部分地区种群对有机磷类已普遍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应继续暂停使用三唑磷、毒死蜱防治二化螟;限制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类药剂防治二化螟的使用次数,注意与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防止其抗药性继续上升;减少双酰胺类、阿维菌素对二化螟的防治次数,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2 小麦病虫的抗性状况

2.1 赤霉病

2.1.1 监测地区 河北邱县、山西运城、江苏常熟、大丰、丹阳、丰县、高邮、南通、无锡、兴化、盐城、宜兴、镇江、安徽萧县、湖北荆州、山东苍山、成武、德州、肥城、济阳、聊城、潍坊、淄博、河南兰考、临颍、汝州、商丘、西华、新郑、许昌。

2.1.2 监测结果 划分敏感、中、高、极高水平抗性的标准为:敏感菌株在含多菌灵5?g/mL培养基上完全不能生长;中抗菌株在该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但在50?g/mL培养基上完全不能生长;高抗菌株在50?g/mL培养基上能够生长,但在100?g/mL培养基上完全不能生长;极高抗菌株在100?g/mL培养基上仍然生长。

从系统调查的6个省95个监测点的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8083个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其中有760个菌株能够在含5?g/mL多菌灵剂量的 PDA平板上正常生长,大部分表现为低水平抗性,占总菌株的9.40%。抗性监测结果表明,抗性菌株主要发生在江苏及周边省份,多菌灵在江苏省部分地区防效明显下降,几近失去应用价值。

3 棉花病虫的抗性状况

3.1 棉铃虫

3.1.1 监测地区 山西盐湖、河北邱县、沧县、江苏东台、安徽无为、萧县、湖北荆州、枣阳、山东汶上、阳谷、夏津、河南安阳、西华、唐河、新疆沙湾。

3.1.2 监测结果

3.1.2.1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黄河流域、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辛硫磷尚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1.0~5.2倍),长江流域棉区种群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8.2~14.7倍)。

3.1.2.2 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抗性。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功夫菊酯处手中等水平以上抗性(15.5~119.7倍),新疆沙湾种群抗性倍数最低,安徽无为种群抗性倍数最高。与前几年监测结果相比,长江流域棉区种群抗性上升趋势明显。

3.1.2.3 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目前监测的地区棉铃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都尚处于敏感状态。

3.1.2.4 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采用F1代单雌系法和F2代单雌系浓缩遗传法进行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监测。F1代单雌系法成功进入监测的单雌系有124个,其中79个达到抗性指标,即为潜在阳性单雌系,F2代验证后有40个单雌系为真阳性单雌系,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16;F2代法成功进入监测的单雌系有 126个,其中54个达到抗性指标,F4代验证后有24个单雌系为真阳性单雌系,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049。与前几年相比,F1代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从 2005年0.047上升到2012年0.16,说明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在逐年上升。

在棉铃虫对功夫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产生中等水平以上抗性地区,应限制使用菊酯类药剂防治棉铃虫,以防止其抗药性继续上升;可以继续使用有机磷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棉铃虫,但要注意轮换使用其他作用机理的药剂;从目前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监测结果看,棉铃虫种群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有上升趋势,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监测,掌握棉铃虫种群抗性动态变化。

3.2 棉蚜

3.2.1 监测地区 山西运城、河北沧县、江苏东台、安徽萧县、湖北枣阳、河南西华、新疆沙湾。

3.2.2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的地区棉蚜种群对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均处于高水平抗性,有些地区抗性倍数达到了数千倍以上(对吡虫啉为455~2606 倍,对啶虫脒为126~399倍,对高效氯氰菊酯为3991~6907倍、对丁硫克百威为145~275倍);对有机磷类药剂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氧化乐果为32.1~59.7倍)。从以上结果来看,棉蚜对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的抗性水平很高,且仍有增加的趋势,应积极采取暂停用药、轮换用药等抗性治理措施,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4 蔬菜病虫的抗性状况

4.1 小菜蛾

4.1.1 监测地区 北京延庆、浙江杭州、湖北武穴、湖南长沙、广东石井、惠州、海南海口、三亚、云南通海、弥渡。

4.1.2 监测结果

4.1.2.1 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湖南、广东、云南等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尚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5.2~95.4倍),海南种群抗性倍数最高,达到高水平抗性(104.4~719.1倍)。

4.1.2.2 对多杀菌素、溴虫腈、茚虫威抗性。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部分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多杀菌素、溴虫腈、茚虫威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为 12.1~31.7倍,对溴虫腈为24.3~99.0倍,对茚虫威为16.8~58.3倍);云南种群对多杀菌素、溴虫腈敏感,对茚虫威为高水平抗性(280~794倍)。

4.1.2.3 对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目前监测的地区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都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为38.0~10044倍,对高效氯氰菊酯为14.7~642倍)。

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快速上升很大程度是由于农民随意增加使用次数和使用浓度,因此要严格限制氯虫苯甲酰胺在产生抗性地区的使用次数,特别是在广东、云南、海南等省每季蔬菜使用不超过1次;在小菜蛾种群对多杀菌素、溴虫腈、茚虫威产生中等水平以上抗性地区,建议及时调整用药策略,严格控制其在小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与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轮换使用;鉴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应暂停使用这两种药剂防治小菜蛾。

北京怀孕建档需要什么

怀孕必须建档吗

怀孕建档需要检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