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车床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全文下载[新闻]

发布时间:2020-11-18 17:15:35 阅读: 来源:车床厂家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包括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请参考下载: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docx

延伸阅读:福州2015年中考考试说明出炉 详解各科目变化内容

语文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㈠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参照《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的精神,结合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命题。

㈡命题原则

1命题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3.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4.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全部选自课外,选用的文字材料既要文质兼美,又要适合初中生阅读;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选自课内(含自读课文)。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测试发挥学生的潜能。

6.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作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㈠积累与运用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能规范书写。正确理解、运用常见常用的词语(包括成语、熟语)。

2..能辨析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冗繁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常见语病。

3.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效果,并能灵活运用。

4.理解、积累课文古诗词的精要;背诵、默写规定的古诗文60篇(见附录)。

5.课外名著必读书目:(1)《西游记》(2)《水浒》(3)《朝花夕拾》(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5)《简爱》(6)《格列佛游记》

6.在语文综合实践和生活实际中运用语言。

㈡阅读

1.文言文

(I)顺畅地朗读课文,句中语意停顿正确。

(2)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3)理解并翻译课文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法的主要特点。

2.现代文

(1)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迅速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2)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4)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

(6)领悟探究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解读文本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能写出自己的阅读收获。

(7)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㈢写作

1.能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认识和真实体验。

2.写作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文体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文句通顺、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叙事具体细致,说明准确明了,议论有理有据。

5.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6.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想象,进行扩写、改写。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㈠考试形式与试题难度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难度为0.8左右。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8:l:l。

㈡试卷结构与分值比例

1.积累与运用部分:40分左右。其中古诗文默写12分,名著阅读8分左右,综合性学习8分左右。

2.阅读部分:45分左右。其中文言文阅读18分左右,现代文阅读27分左右。

3.写作部分:65分(其中书写占5分)。

附录:要求背诵、默写的古诗文篇目

1.《论语》十则                       《论语》

2.《孟子》两章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4.出师表                          诸葛亮

5.岳阳楼记                         范仲淹

6.醉翁亭记、                        欧阳修

7.三峡                           郦道元

8.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9.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0..大道之行也                       《礼记》

11.《诗经》两首                       《诗经》

关雎

蒹葭

12.春望                           杜甫

13.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4.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啊

15.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1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17.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1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李白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21.己亥杂诗                         龚自珍

2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23.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24.赤壁                           杜牧

2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26.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27.使至塞上                         王维

28.望岳                           杜甫

29.登飞来峰                         王安石

30.过零丁洋                         文天祥

31.观沧海                          曹操

32.次北固山下                        王湾

3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4.行路难                         李白

35.月下独酌                         李白

3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37.雁门太守行                        李贺

38.卜算子·咏梅                       陆游

39.泊秦淮                          杜牧

40.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4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4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4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44.望江南                          温庭筠

45.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

46.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48.长歌行                          汉乐府

4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50.黄鹤楼                          崔颢

51.秋词                           刘禹锡

52.渡荆门送别                        李白

53.月夜                           刘方平

54.滁州西涧                         韦应物

55.登楼                           杜甫

54.论诗                           赵翼

56.过故人庄                         孟浩然

5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58.夜雨寄北                         李商隐

59.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60.观书有感                         朱熹

显示全文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数学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数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1.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2.2015年福建省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大纲.

3.福州市教育局颁布的考试要求及相关规定.

4.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九年级初中数学).

三、命题原则

1.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命题导向有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后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四基”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及数学素养的评价.

3.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命题面向全体学生,在素材选取、考查内容、试卷形式等方面体现公平性、合理性.

4.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取材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5.试卷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体现有效性.

四、考试目标

(一)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数学思想方法;

(三)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1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的相关知识.

1.2直接使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的相关知识,有程序、有步骤地完成判定、识别、计算、简单证明等任务.

1.3能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转译.

1.4能正确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尺规作图或画图(不要求写出作法或画法).

2.数学思想方法

2.1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或然与必然等数学思想方法.

2.2掌握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配方法、整体代换等基本数学方法.

3.运算能力

3.1理解有关算理.

3.2能根据试题条件寻找并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3.3能通过运算进行推理和探究.

4.抽象概括能力

4.1能发现一般性现象中存在的差异,能建立各类现象之间的数学联系.

4.2能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5.逻辑推理能力

5.1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规则和方法,能有条理地表述演绎推理过程.

5.2能用举反例的方式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6.空间观念

6.1能根据条件画简单平面图形.

6.2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6.3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6.4运用简单图形的性质揭示复杂图形的性质.

7.统计观念

7.1会收集、描述数据.

7.2会依据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合理的判断.

8.应用意识

8.1知道一些基本数学模型,并通过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2能依据基本数学模型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9.创新意识

9.1能使用观察、尝试、实验、归纳、概括、验证等方式得到猜想和规律.

9.2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五、考试内容

1.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考试内容及各层次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中相应内容的教学目标相同(建议各校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复习教学尺度).其中《课程标准》中标有“*”的内容为选学内容,不做考试要求.这些内容的教学,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2.综合与实践的考试内容: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为载体考查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下各单元要求和建议,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是进入各级各类高中学习的必须要求.供各校复习教学时参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能够正确、迅速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并能用规范格式书写.

2.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运算律,并能合理运用,简化运算.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1.能够用规范的格式书写整式的加减及代数式的求值问题.

2.初步感受合情推理的思维方式.

3.能够用整式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认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建议】

1.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要求熟练、准确地应用添括号、去括号法则解决整式计算、化简的问题.

2.从去括号与添括号的过程中体会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1.能够灵活运用等式性质进行方程的简单变形,简捷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在解方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能够在以一元一次方程为背景的实际问题中读懂信息,能用符号语言表示数量关系;

4.能够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够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建议】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结构,灵活运用方程的简单变形,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

2.在解决以一元一次方程为背景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数量关系的抽象能力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理解等式性质2中“不为零”的严谨性和必要性.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1.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能初步使用几何语言有条理地表述简单推断、计算的过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能够根据文字语言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2.能从已学的定理、性质中找出条件和结论,理解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3.在一道题目中,能够运用1—2个基本事实、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并能规范地表达.

第六章 实数

1.能够正确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2.理解实数之间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  的适用性.

【建议】

1.实数可分为正数、零和负数;也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分类与整合思想是初中数学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原则是不重不漏,并逐步掌握分类的标准.

2.《课程标准》对求实数绝对值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高,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落实新的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具有对绝对值内的字母进行分类讨论的能力(绝对值内最多只含有一个(一种)字母).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能正确、熟练地画出直角坐标系;

2.体会并简单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建议】

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有两种基本方法:

(1)由这个点到横轴、纵轴距离确定;

(2)由这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及一个特定的角度(如:方位角等)确定;

其它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由这两种基本方法来解决.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能够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灵活选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在解方程组中体会“消元”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3.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够解简单的含有字母系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够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方程组的解;

【建议】

了解“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作用,并能初步体会“化归与转化思想”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1.能用口算的方法求形如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ax<b(a≠0)的解;

2.能够在以不等式为背景的实际问题中读取信息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其数量关系;

3.用不等式的知识对简单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4.能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5.能用“作差”法比较两个数(式)的大小.

6.能根据a的性质符号解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ax<b.

7.关注不等式与方程的内在联系.

8.关注其求解过程、解的准确性及解释解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不等式(组)的解集与方程(组)的解的异同.

9.联系比较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类比思想的应用.

10.能将实际问题数学化.鼓励学生寻求解法多样化,建立不等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策略,促进学生一般数学观的建立.(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题不要求)

【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掌握数学事实:若a>b>0,则a2>b2.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知道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观念.

2.了解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对估计精度的影响.

3.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能够从统计图中读取信息.

4.会利用数据说理,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建议】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画法,各校可根据学生实际酌情处理.

第十一章三角形

1.能够根据解题的需要在三角形中添加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特殊线段;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初步活动经验;

3.在一道题目中,能够运用2—3个基本事实、定理、性质进行推理论证,并能规范地表

达.

【建议】

1.在推导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过程中,应渗透“分割”与“组合”的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2.三角形重心的概念只要求了解,不要加深、加难.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应用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2.掌握证明一个几何命题的基本步骤;

3.在一道题目中,能够运用2—5个基本事实、定理、性质进行计算、推理论证,并能规

范地表达推理过程.

4.在一道几何证明题中,最多只出现“两次全等”的问题.

【建议】

1.用探索的方法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到定理可以用合情推理的方式,但是应用定理必须使用演绎推理.

2.三角形全等是几何证明的基础,应用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步骤是本章的重要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相应的技能.

第十三章轴对称

1.应用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2.从对称的角度,理解、掌握以“角”、“边”为类别,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方法;

3.能够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定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计算、推理论证,并能规范表达;

5.结合坐标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建议】

1.在观察具体实例中,发现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概括轴对称及相关概念的意义.

2.能根据轴对称求“最短路径问题”,通过几何直观,寻找解题思路时,不仅要知道操作的方法,还要知道这些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从实例中归纳出与已知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

4.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的证明,学会添加三角形“特定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等)为辅助线的方法.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简单的整式乘、除运算;

2.能够顺用、逆用同底数幂的乘法、除法运算、幂的乘方运算、积的乘方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能够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对代数式进行恒等变形及代数式求值;

4.能用整体代换的方法求代数式的值.

【建议】

1.在乘法公式的产生过程中初步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2.在解决整式乘法及因式分解的问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先观察、分析已知式的结构特征,而后再灵活选用公式的解题习惯.

3.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至少能掌握二次项系数为1的三项式的十字相乘法.掌握形如x2+(p+q)x+pq的因式分解.

4.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分组分解法对四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5.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数学事实:若a>0,b>0,且a2>b2,则a>b.

第十五章分式

1.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简单的分式运算;

2.能在实际的背景中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3.能对整式、分式(不超过2个)进行恒等变换,用整体代换的方法求代数式的值.

4.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简单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能运用多项式相乘(乘法公式)的法则计算有关二次根式的问题;

3.能对多项式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建议】

1.最简二次根式是运算的基础,应掌握好概念.可通过探究和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二次根式计算或化简的简便方法.

2.形如2表示2与的积,这种写法与单项式意义一致,应避免与带分数的意义混淆.

3.采用类比教学法使学生自然接受二次根式运算顺序与实数和有理式的运算一致.

4.分母是一有理数与一无理数的和的有理化问题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会.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掌握形如21+11的二次根式的化简.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能够运用观察、猜想、验证、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进一步理解用“数”的形式表示、解决“形”的问题;

3.能够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和位置(垂直)问题.

【建议】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表达了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一种特定的数量关系,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却是从几何现象开始,其探索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重要机会.通过探索,激发学生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深刻的道理的兴趣,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2.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解决“形”的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数”的工具.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

(1)熟练使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2)遇到几何计算时要想到可能可以使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3.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适当提供有关“判别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的习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能在四边形或特殊四边形中找出或画出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高等线段;

2.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能够由较复杂的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图形;

4.通过对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观察、猜想、操作验证、逻辑推理,学会数学思考的方式;

5.形成演绎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地用书面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

6.根据四边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相应的分类标准;

7.会用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表示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

8.能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综合问题的能力.

【建议】

1.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学会“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的方法,体会添加辅助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2.通过判定定理的学习,要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

3.分清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结构上的不同.性质定理:有多个结论,可以只用其中几个.判定定理:若需多个条件则缺一不可.

4.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适当提供有关“判别四边形是特殊四边形”的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在本单元新课结束后,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已基本到位,可以对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较全面的复习、归纳形成相应的体系,并能综合运用.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1.能够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条件求出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3.结合对一次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4.能够综合运用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建议】

1.要重视函数图象的直观作用,注重数形结合在探索函数性质等探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可适当设置一些由函数图象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练习.

2.函数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复习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函数的观点出发理解一次函数与整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整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等“工具”解决函数的问题.

3. 一次函数图象的获得应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对图象上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和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经历列表、描点、连线,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再得到作一次函数图象简单方法—只要确定两个点就可以.能根据k、b的范围画出直线的草图,并能根据直线位置确定k、b的取值范围(数形结合的意义).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认识到正比例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所成锐角的大小与k的关系.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1.结合实际情境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意义,了解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合理地选择统计量,学会“用数据说话”;

2.理解统计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合理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

(1)理解表示集中趋势统计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集中趋势、离散趋势统计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根据统计结果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建议】

1.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了解样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种统计量的特点,知道它们较易受何种(数据)因素干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1.体会化归与转化思想;

2.理解常见的术语—增长率、打折等;

3.能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能综合运用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

【建议】

1.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题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程序和面对系数特点采用不同方法的最优化解题策略,养成先观察后动笔的解题习惯.

2.根的判别式在配方法和公式法的学习过程中就应介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严谨意识.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一元二次方程的正确求解是初高中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应适当提高难度要求和解题速度.如:能用适当的方法解数字系数及含一个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5.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过程,了解根的判别式的由来,发现根与系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6.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7.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特殊的、简单的高次方程.

8.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每一步的算理及对所含字母系数限制条件的必要性.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1.能够通过方程组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2.能用配方法、公式法求含有一个字母系数的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3.能够综合运用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不等式解决数字系数的函数问题;能解决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问题;

4.能用二次函数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建立二次函数模型的能力和对现实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

【建议】

1.二次函数图象的教学应让学生自己列表、描点、画图(或示意图),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培养数学能力.

2.以形助数是学习函数的有效方法:从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其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最值及其图象的平移变化,到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方程与方程组,再到

利用图象求解析式和解决实际问题,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要学好二次函数,

就必须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用图象、文字和符号三种语言方式表示二次函数的性质,并能实现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

4.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函数值取值范围”的问题.

5.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直角坐标系中有关多边形”与抛物线结合的问题.

6.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含有字母系数的二次函数综合题.

第二十三章 旋转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

2.对于直角坐标系里的任一个点的坐标(常数、字母形式)能够写出其关于原点对称的

点的坐标;

3.能够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4.能够用刻度尺及量角器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建议】

1.在了解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的意义时可与轴对称图形、轴对称进行对比学习.

2.在运用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时,基本图形是简单的平面图形,所选的习题标准可参照教材例、习题的难度要求制定.

3.本单元的学习目的,不仅会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图

形变换的角度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第二十四章 圆

1.能够应用化归思想,化“曲”为“直”、化“位置”为“数量”解决圆中有关问题;

2.掌握用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的标准、方法;

3.具备解决圆的综合问题的能力.

【建议】

1.通过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的比较,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

2.通过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弧”是连接“圆周角”与“圆心角”的桥梁.

3.不要求用反证法去证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1.能画“两级”树状图求简单事件的概率;

2.能从“分析”或“实验”的角度说明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能用概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等;

4.通过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5.通过学习,了解“或然与必然”的数学思想.

【建议】

1.使学生经历试验,深刻感受随机现象的规律性,进而探究出概率的意义的过程.

2.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判断何时选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概率.

3.通过观察列举法的结果是否重复和遗漏,总结列举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

4.画树状图时,不要要求太高,只要求到能画出“两级”树状图求简单事件的概率即可.

5.频数分布表、扇形图、条形图、直方图都能较好地反映频数、频率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估计概率.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1.能够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方程(组)、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建议】

1.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几何的知识,解决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关双曲线与多边形的简单问题.

2.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函数值取值范围”的问题.

3.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解决含有字母系数的反比例函数综合题.

第二十七章 相似

1.具备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问题,如果需要“边”的比,“边”或“边的比”一定

有具体的数值;

(2)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定理主要解决计算问题,如果是纯字母的证明,最多就证明到等积式.

【建议】

1.相似图形的概念是用描述性的方式说明;教学中可以从“角”、“边”了解多边形“形状相同”的意义.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1.具有在非直角三角形中通过“割”或“补”的方式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意识;

2.在已知两条边或一条边和一个锐角的条件下熟练解直角三角形;

3.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能在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背景中熟练使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5.能综合运用图形变换、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图形与坐标的有关问题.

【建议】

1.可以适当增加已知函数值求对应锐角的内容,可以为后继学习提供有效的衔接.

2.对使用计算器教学“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对应锐角”这部分内容时,各校可酌情处理.

3.本单元的内容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密切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是高中阶段继续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衔接的需要,同时也不能超越课标、教材的要求.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1.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说出相应名称;

2.能画直棱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注:组合体中不同类型的几何体不超过两种,同类型的不超过三个.)

【建议】

1.在§29.1《投影》的教学中,只要求知道有关投影的基本知识即可,不要挖掘.

六、试卷结构

1.总题量26题,其中选择题10题,每题3分;填空题6题,每题4分;解答题10题,共96分.

2.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知识内容的分值比例约为48%,41%,11%

七、考试细则

1.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和难题.难度值P≥0.70的为容易题;难度值0.3≤P<0.7的为中等题(稍难题);难度值P<0.3的为难题.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难题的分值比预估为7.5∶1.5∶1.

2.全卷预估难度值控制在0.65—0.70之间.

3.试卷总分:150分.

4.考试时间:120分钟.

5.考试形式:闭卷书面考试,分为试卷与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不得使用涂改液,答题超出规定区域不能得分.

6.基本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6.1选择题为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

6.2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

6.3解答题包括计算题、画图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除非特别的约定通常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或按题目要求正确作图.

附:2015年中考对数学有关图形性质结论的使用处理意见

现行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结论

处理意见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需说明“根据圆的对称性可得”.

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

不可直接引用!(需证明对应的圆心角相等)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不能直接引用!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这两条弦的弦心距也相等

教材没有“弦心距”的概念,不能直接引用!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不可直接引用!

一组对角互补的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圆上.

不可直接引用!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不可直接引用!

教材没有用文字定义两圆外离、内含、外切、内切,用具体的图形说明了这几个概念.

可以直接引用.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不可直接用!

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平行,k的值相等;

若k的值相等,则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平行.

可直接用,

不可直接引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论

不可直接用!

梯形中位线概念、性质.

不可直接用!

新教材补充的定理

可直接用

根与系数的关系

不可直接用!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福州教育研究院数学科.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显示全文

英语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参考《20l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英语)》,按照《2015年福州市初中学业考试英语学科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命题原则

1.命题严格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来确定考查内容与标准。试题从学生发展为本出发,坚持做到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制约,鼓励教师落实“用教材来教”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落实课标所设定的课程目标。

2.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以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全面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3.命题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试题所选择的语言素材和创设的语言运用情景尽量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按照命题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确保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做到试卷结构合理、简约,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比例得当,科学配置题型结构,合理制定评分标准.使考试结果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以《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五级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具体内容详见《英语课程标准》附录部分的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及词汇表所涉及的内容。

(二)考试要求

将《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五个方面的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目标的基本要求确定为合格标准,同时也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展示他们实际学业水平的机会。

《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五级的具体目标要求如下:

1.语言技能分级标准

标 准 描 述

1.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4.能听懂接近自然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5.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

6.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1.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

2.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3.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

4.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

5.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6.能用英语表演短剧。

7.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

7.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4.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5.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2.语言知识分级标准

标 准 描 述

1.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

2.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3.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

4.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

1.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

2.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3.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4.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1.理解附录“语法项目表”中所列语法项目并能在特定语境中使用。

2.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

3.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

4.理解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人和物;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时间、地点及方位;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等。

功能

在交往中恰当理解和运用本级别所列功能意念的语言表达形式(具体内容参见附录4)。

话题

围绕本级别所列话题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具体内容参见附录5)。

3.情感态度分级标准

级别

标 准 描 述

1.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

2.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

3.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

4.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能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乐于接触英语歌曲、读物等。

6.能在英语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7.遇到问题时能主动请教,勇于克服困难。

8.在生活中接触英语时,乐于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

9.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具有初步的国际理解意识。

4.学习策略分级标准

级别

标 准 描 述

认知策略

1.根据需要进行预习。

2.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3.在学习中善于记要点。

4.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

5.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

6.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7.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善于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8.在使用英语时,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9.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母语知识理解英语。

10.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调控策略

1.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

2.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

3.制订切合实际的英语学习计划。

4.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5.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进步与不足。

6.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7.经常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8.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

交际策略

1.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能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2.善于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

3.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

4.借助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进行交流。

5.交际中遇到困难时,有效地寻求帮助。

6.在交际中注意到中外交际习俗的差异。

资源策略

1.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

2.使用简单的工具书查找信息。

3.注意生活中和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

4.能初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5.文化意识分级标准

级别

标 准 描 述

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恰当使用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3.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4.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5.对别人的赞扬、请求、致歉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6.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7.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8.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习俗。

9.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10.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

11.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12.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全卷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8:1:1。听力部分测试时间不超过30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第I卷、第II卷和答题卡3个部分。考生须将试卷所有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110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三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听对话选图。(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五段对话,从题中所给的A、B、C三幅图片中选出与对话意思相符的图片。每段对话读两遍。

第二节对话理解。(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听下面七段对话,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第一段对话,完成第6小题。

听第二段对话,完成第7小题。

听第三段对话,完成第8小题。

听第四段对话,完成第9小题。

听第五段对话,完成第10、11小题。

听第六段对话,完成第12、13小题。

听第七段对话,完成第14、15小题。

第三节短文理解。(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根据你所听到的短文内容,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短文读两遍。

第二部分语言知识运用(共三节,满分35分)

第一节单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下列各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第二节补全对话。(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阅读下面对话,从方框中选择适当的句子补全对话(其中有两项是多余的)。

第三节完形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下列各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二节,满分45分)

第一节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面四篇材料,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第二节阅读理解。(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阅读下面短文,把A-D四个句子填入文中空缺处,使短文内容完整、正确,然后完成第75小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第四部分读写综合(共四节,满分40分)

第一节词汇。(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用方框中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第二节完成句子。(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根据中文意思完成英语句子,每个空格填一个单词。

第三节短文填词。(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以下提示:1)汉语提示,2)首字母提示,3)语境提示,4)音标提示,在每个空格内填入一个适当的单词。所填单词要求意义准确,拼写正确。

要 求:1)汉语提示(3个),2)首字母提示(3个),

3)语境提示(2个),4)音标提示(2个)。

第四节书面表达。(满分15分)

显示全文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物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参照《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物理)》,按照《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物理)》的具体要求,并结合我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贯彻教育部有关考试命题改革的指导意见,落实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精神。命题体现:

1.正面导向性: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命题遵循《标准》中内容标准所确定的考查内容和要求,体现课改理念,注重三维目标的考核,强调能力立意。引导师生关注科学探究,注重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适当体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有利于我市的高中物理教学。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2.基础应用性: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主干知识、核心内容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命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机械性记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手,立意于能力,侧重于科学知识、物理思想、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内化,避免将探究能力的考查程序化、形式化和标签化。注重试题的问题性、情景性、生活性和开放性,注重试题的创新,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考查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3.公平适用性: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及试卷形式体现公平性,努力使试卷较好地适应我市教育的发展水平。试题的素材和背景具有现实性,试题编制尽力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符合学生具有的认知水平、其他学科现实和身心发展水平。

4.科学规范性: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确保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试卷结构设计科学、简约、合理,控制主、客观试题比例,充分发挥各题型试题的功能。难点适当分散,语言表述准确、规范,图文匹配。设置适量的开放性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灵活、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发展创新的空间。避免出现科学性、技术性的错误。

5.时代教育性:命题的素材尽量反映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反映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以及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关注高新科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注意试题积极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功能,体现人文关怀,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两大部分。分布于本届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和九年级全一册中。

(二)考试要求

1.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不孤立地对科学探究要素进行考查,而应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实在科学内容的考查中。

(1)要求初步掌握科学探究七个要素,初步掌握六种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提出问题、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分析概括、交流和评估能力。

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变化的条件;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实验观察等情况中提出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尝试对问题的成因进行猜想与假设;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会收集实验证据并进行分析论证;撰写简单的实验探究报告;尝试对实验进行评估、调整和改进;能在某些实验中简单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选择减少误差的方法。

(2)科学方法不应机械地考查方法的名称,而应在具体情境中考查理解科学方法,领会物理思想方法的本质以及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独立操作,要求“会”,即会根据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仪器,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尝试对实验进行调整或改进。课标要求的20个学生必做实验分成三类:基本仪器操作、测量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这是课程标准对学生亲历亲为实验明确的硬性要求,相应的要求说明见本说明附表。

2.对于科学内容中各部分知识的认知水平要求层次,在“表:考试内容及其认知水平要求”中用字母A、B、C标出,其含义如下:

A:能知道知识的内容及含义,能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并能在相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

B:能理解知识的确切含义,能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能简单运用,如:简单作图、解释简单现象,进行简单计算等。

C:能将知识应用在新情境中,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综合运用。

(三)考试具体内容和要求

表:考试内容及其认知水平要求

力学

知识

内 容

层次

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A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B

3.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B

质量与密度

4.质量,质量的估测

B

5.密度

C

运动和力

6.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B

7.弹力

A

8.重力

B

9.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

10.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B

11.合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条件

B

压强

12.压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C

13.液体的压强,连通器原理

B

14.大气压

B

15.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B

浮力

16.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B

机械与机械能

17.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B

18.滑轮,滑轮组

A

19.机械功,功率

B

20.机械效率

B

21.动能,势能,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A

续表

声学和光学

知识

内 容

层次

声现象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A

23.声音的特性

A

24.噪声的危害与防治,超声与次声

A

光现象

25.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A

26.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光路可逆

B

2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B

28.光的折射现象,光折射的特点

B

29.光的色散,白光的组成,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

A

30.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镜的应用

B

续表

热学

知识

内 容

层次

物态变化

31.温度,液体温度计,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A

32.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B

33.物质的汽化和液化,物质汽化的两种方式

B

34.物质的升华和凝华

B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35.常见物质的组成,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A

36.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A

37.内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A

38.热量,比热容,热值

B

39.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效率

A

续表

电磁学

知识

内 容

层次

电路与生活用电

40.摩擦起电,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材料的导电性

A

41.电路的组成,电源和用电器使用时的能量转化

A

4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B

43.电流,电流表,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B

44.电压,电压表,串、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B

45.电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

B

46.欧姆定律

C

47.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安全用电,测电笔的使用

B

48.高压送电,高压触电及其防护

A

电功与电功率

49.电功,电能表

C

50.电功率,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C

51.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

B

电与磁

52.磁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磁场,磁感线,地磁场

A

53.电流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安培定则,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

B

54.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因素

A

55.电磁感应,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A

信息、能源与材料

56.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波长、波速和频率

A

57.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效率

B

58.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A

59.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A

60.新材料的特点

A

续表

学生必做实验

类别

内 容

说明

基本操作类

实验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1.关于仪器的基本操作,要求:根据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仪器。如,知道天平、弹簧测力计、常见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的基本结构、测量原理及使用;刻度尺、秒表、量筒、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其中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求估读。

2.测量性实验,要求根据测量原理,正确选用仪器,组装、连接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测出物理量。

3.探究性实验应达到《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4.关于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简单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选择减少误差的方法。如,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等。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7.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测量性

实验

8.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9.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10.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1.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探究性

实验

12.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4.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5.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6.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17.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8.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9.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0.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五、考试形式

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采用闭卷笔试(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和实验操作考查。

六、试题难度

全卷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稍难题三个等级,总体难度适合两考合一的考试。

六、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选择题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等题型。题型分值比例:选择题约占32%,非选择题约占68%。

2.题量:30~35道。

3.内容结构:分为五大部分,各部分的分值比例为:力学和声学约占38%,光学约占9%,热学约占13%,电磁学约占34%,能源、材料和信息约占6%。

显示全文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化学科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化学)》为命题依据,参照科学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下册)》,并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二)命题的原则

1.贯彻教育部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意见,落实省教育厅有关中考命题文件的精神。正确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凸显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升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考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与方法。关注初中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学习能力。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控制主、客观题比例,把握试卷的长度,留给学生充分思维和解答的时间。

2.遵循课程标准。本次考试化学科内容以国家教育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参照本市所用科学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下册)》教材。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加强能力测试,重视初、高中的衔接,测试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检测学生所具有的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

3.遵循课改精神。化学科命题注意测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对化学实验的考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选择试题素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体现学科价值,加强能力测试,提高学科素养”是本次考试化学科命题的基本思路。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获取信息的能力

能够通过对简单的化学事实(实验现象、模型图表及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解答)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的化学问题进行推理与判断的能力;

(3)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的初步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观察、实验等基本方法,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具有设计简单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我们将认知性学习目标的内容按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即知道、了解、理解,并依次用A、B、C表示。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各层次的含义分别为:

1.认知性学习目标要求如下:

A: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对学习过的化学基础知识内容能记忆和再认识。记住有关的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的描述;化学用语的意义;有关物质的俗称、用途;图形符号的意义;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化学反应的现象等。

B: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C: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计算和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2.技能性学习目标包含“模仿操作、初步学习”到“独立操作、初步学会”两个由低到高水平的要求。

3.体验性学习目标可有机结合认知性学习和技能性学习内容进行考查。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科学探究

内 容

目标水平

备 注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探究能力

初步学会

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能力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考查中。

1.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2.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模仿操作初步学习

3.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4.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6.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7.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独立操作初步学会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身边的化学物质

内 容

目标水平

备 注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主要成分

2.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5.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水的组成

2.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3.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4.溶解现象

5.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6.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等)

7.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8.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及简单计算

9.结晶现象

10.常见的乳化现象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1.金属的物理特征

2.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3.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4.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

5.用铁矿石炼铁

6.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7.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酸碱的腐蚀性

3.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4.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5.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6.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7.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8.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A

A

B

B

B

B

A

B

B

A

A

B

C

A

A

B

B

B

A

A

A

A

B

A

B

A

A

A

A

A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能进行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计算以及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加入其他元素可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

认识金属回收的重要性。

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

内 容

目标层次

备 注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物质的分类

3.物质的多样性

(二)微粒构成物质

1.物质的微粒性

2.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认识化学元素

1.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元素的简单分类

4.元素周期表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1.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B

B

B

B

A

A

B

B

B

A

A

A

B

C

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物质的化学变化

内 容

目标层次

备 注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反应的本质

3.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有能量变化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利用化学反应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三)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B

B

A

A

B

C

A

B

B

C

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初步认识4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

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 容

目标层次

备 注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1.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

3.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4.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5.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

6.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7.石油是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8.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1.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2.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三)化学物质与健康

1.钙、铁、锌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3.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1.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及一般原则

2.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B

B

B

B

A

A

A

B

A

B

A

A

A

B

B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

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的重要意义。

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考试形式与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试题题型:选择题约36%,非选择题约64%。

2.试卷难度

较易题(难度值0.7以上)约80%。

中等难度题(难度值0.5~0.7)约10%。

较难题(难度值0.3-0.5)约10%。

全卷难度值约0.70一0.80。

显示全文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思想品德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参照《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思想品德)》精神,按照《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思想品德学科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结合福州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宣传和贯彻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反映学科的德育功能。

2.基础性: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性质,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反映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

3.科学性: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做到考试内容科学严谨,试题形式有效多样,逻辑严密,表达规范,难易适当,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人文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5.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全面考查,注意应用性、时代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教育性,引导学校加强教学、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

二、考试要求与内容

(一)考试范围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以及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二)考试目标与内容

1.考试目标

思想品德学科考试目标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查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包括由低到高的八个层次,较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目标要求。具体如下:

①记忆:再认或再现教材或时事的相关概念、原理、观点或事实。

②理解:从事实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释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的内涵与外延;辨别不同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比较发现其异同;对相关表述或事实进行归纳和概括;用不同的词句或形式转换表述概念、观点或信息;将具体事例与相关知识建立联系。

③分析:将一个综合性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部分或层次;把握要素之间、部分之间和层次之间的关系。

④应用:正确调用某个概念、原理或观点,描述和阐释情境中的现象和事实,说明事物存在的依据和问题解决的办法。

⑤综合:掌握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联系,调用多个知识综合阐释和解决问题;将知识或事实的相关要素或局部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的结构。

⑥论证:运用多个知识或从多个层面,通过分析与综合,有条理地论述、证明事物存在的依据、价值或发展的条件、过程和结果。

⑦评价:对有关认识问题或行为问题进行客观、全面、辩证地价值判断和意义评估,符合逻辑地证明自己判断的依据,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⑧探究:根据已知的条件推断结果、根据结果推断需要的相关条件、根据已有事实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在一定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以上目标,应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和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与特点加以把握。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四个层次:

①接受与认同:能够接受和认同思想品德课程及教学过程提出的情感目标要求。

②体验与感悟:能够通过生活情景和有关信息体验到良好的情感,感悟事物价值、生活意义和人生道理,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③判断与选择:能够正确判断事物的真伪、善恶、美丑;能够立足正确的立场,用良好思想情感和正确价值标准指导自己的价值选择,认识和解决问题。

④参与与展现:能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参与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行为和语言将积极情感、正确态度和科学价值观自然展现出来。

以上目标,应根据课程相关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经验加以把握,并在命题中加强渗透。

2.考试内容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

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要求,高一层次的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各层次要求主要通过行为动词来呈现,这些动词指向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其中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知识内容要求。

具体内容如下:

知识板块

学习领域

(内容呈现)

知识要求

能力要求

情感态度

价值观要求

心理

健康

(认识自我)

1.认识情绪的多样性;

2.理解情绪对人的作用。

1.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2.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3.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4.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

1.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

2.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3.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道德

(自尊自强)

1.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2.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的关系。

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2.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1.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法律

(学法用法)

1.知道法律的显著特征和作用;

2.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及其意义;

3.知道什么是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1.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自觉运用法律武器,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2.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心理

健康

(交往

与沟

通)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2.学会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3.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

4.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5.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

1.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道德

(交往

的品

德)

1.理解孝敬父母的原因;

2.知道诚信的基本要求;

3.理解共同生活需要关心、尊重、宽容和相互理解与帮助;

4.理解公民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5.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6.了解网络的利弊。

1.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2.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

3.学会尊重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与习俗。

4.遵守网络规则,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努力做诚实的人。

法律

(权利

与义

务)

1.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2.知道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

3.理解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

2.学会运用法律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人格尊严、个人隐私;

3.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学会运用法律维护经济权利;

5.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树立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心理

健康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

1.学会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2.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道德

(承担

社会

责任)

1.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1.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2.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

3.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1.树立公平意识;

2.培养正义感;

3.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法律

(法律

与社会

秩序)

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作用及要求。

学会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1.树立宪法意识;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国情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取得的经验;

2.知道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

5.理解共同富裕的原则;

6.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7.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和要求;

8.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9.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0.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懂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2.知道民族精神的含义和体现;

13.了解先进文化,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5.懂得人生需要理想,懂得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1.针对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学会自觉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3.学会合理消费;

4.学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5.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学会规划人生,实现理想。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识;

3.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立志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5.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时事政治的内容

识记和理解重大时事,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和简要评析重大时事政策。纯时事考试内容包括当前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时间

考试形式采用开卷笔试,考生答题时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非正式出版物不得带进考室。考试时间60分钟。

(二)试题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8:1:1(其中容易题难度值范围为0.7以上、中等题难度值范围为0.5-0.7、稍难题难度值范围为0.3-0.5)。

(三)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00分。

试卷形式: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考生答题时必须在规定答题卡上作答。

题型结构: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部分约占48%,非选择题部分约占52%。

内容结构:“成长中的我”约占15%;“我与他人的关系”约占30%;“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约占35%;“时事”约占20%。

显示全文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参照《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历史)》的精神,按照《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历史)》的具体要求,结合福州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认真学习和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历史)》和《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历史)》的精神,结合福州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进行命题,体现课改理念,促进课程改革。

2.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

3.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4.试题要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试卷中避免出现纯识记的大分值试题。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范围

中国历史(含乡土历史)、世界历史。具体范围为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以及福州历史的相关内容。

(二)目标和内容要求

1.目标要求

历史学科考试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注意过程方法的体现。《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对初中阶段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前面低层次的要求。具体要求说明如下:

识记:再认重大的历史事实、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阶段特征。

理解:(1)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简单的问题有正确判断和认识。(2)识读简单的图、表、数据,把握历史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内在联系。(3)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等。(4)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简单说明、辨析。

运用:(1)初步运用史论结合、辩证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做出自己的判别和解释。(3)初步具有历史学习的方法、习惯、思维,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

2.考试的知识内容及能力层次要求(“A”代表识记层次、“B”代表理解层次、“C”代表运用层次)

中国古代史

单元主题

考试内容

能力

层次

中华文明的起源

1.知道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3.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传说。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知道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2.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3.了解西周分封制。

A

4.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B

2.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4.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C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A

3.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3.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A

4.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B

5.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C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5.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知道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了解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史实。

3.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

A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B

6.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C

科学技术

1.知道司母戊鼎和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3.记住“四大发明”;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A

4.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B

思想文化

1.知道孔子。

2.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3.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4.知道《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5.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A

中国近代史

单元主题

考试内容

能力

层次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

2.了解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

3.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知道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5.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

6.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7.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A

8.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9.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B

10.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C

近代化的起步

1.知道洋务派的口号、代表人物。

2.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4.知道武昌起义。

5.知道陈独秀、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6.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A

7.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B

8.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9.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知道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

2.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3.了解南昌起义。

4.知道井冈山会师。

5.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A

6.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7.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认识长征精神。

B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史实。

2.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5.知道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

6.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

A

7.了解西安事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B

8.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C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知道重庆谈判。

2.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B

经济和社会生活

1.了解张謇兴办的实业。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A

科学技术与

思想文化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的成就。

2.了解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

3.了解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以及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主要成就。

A

中国现代史

单元主题

考试内容

能力

层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知道西藏和平解放。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A

3.知道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B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4.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2.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B

3.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C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知道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知道“一国两制”的构想。

3.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A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知道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2.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4.知道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5.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的史实。

6.知道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史实。

A

科技、教育与文化

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2.了解“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3.知道九年义务教育。

4.知道《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

A

社会生活

1.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

A

2.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B

乡土历史

考试内容

能力

层次

1.知道昙石山文化的基本情况。

A

2.了解王审知、林则徐、严复、林觉民、侯德榜、冰心、陈景润的主要事迹。

3.知道福州船政局和福州船政学堂。

4.知道福州传统工艺三宝。

5.知道黄乃裳与“新福州”的开发。

6.知道福州城市精神。

世界古代史

单元主题

考试内容

能力

层次

上古人类文明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3.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4.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

A

中古亚欧文明

1.知道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2.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A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了解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

2.知道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3.知道古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往的方式。

A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2.了解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

A

世界近代史

单元主题

考试内容

能力

层次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A

2.了解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的史实,认识它们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3.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历史影响。

B

4.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1.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机器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

3.了解蒸汽机的作用。

A

4.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B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

2.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与残酷性。

3.了解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A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2.知道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

A

3.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4.通过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C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2.知道《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3.知道《国际歌》。

A

第二次工业革命

1.了解电力使用的史实。

2.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知道爱迪生的发明。

4.知道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A

5.认识科技发明创造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知道“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2.知道萨拉热窝事件。

A

3.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B

科学与思想文化

1.知道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2.知道莎士比亚、达·芬奇和贝多芬的主要作品。

A

世界现代史

单元主题

考试内容

能力

层次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知道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2.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A

4.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5.认识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知道《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A

3.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慕尼黑会议。

2.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事件。

3.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A

4.结合《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作用。

B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知道欧洲联盟。

2.简述二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3.知道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关史实。

A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

3.了解苏联解体。

A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A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简述杜鲁门主义的史实。

2.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3.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A

4.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B

科学技术和文化

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A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难度

1.考试形式:考试采用开卷笔试形式。考生答题时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2.试卷难度:试卷的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比例约为8:1:1,其中容易题难度值范围为0.7以上、中等题难度值范围为0.5-0.7、稍难题难度值范围为0.3-0.5。

(二)试卷分值与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三)试卷结构与分值比例

1.试卷形式: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考生答题时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2.知识内容比例:中国历史(含乡土历史)约占65%,世界历史约占35%。

3.题型与分值比例:

(1)选择题:占40分,20小题。

(2)改错题:占10分,5小题。

(3)辨析题:占5分,1小题。

(4)材料解析题:约占25分,2小题。

(5)综合题:约占20分,2小题。

显示全文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福建省教育厅颁发的《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地理)》及本考试说明为依据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2.基础性原则。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卷内容科学、严谨,文字简洁、规范,答案准确合理,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时代性原则。加强试题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体现时代特征。

5.开放性原则。适当创新试题形式,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适用范围

2015年福州市全日制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福州地理。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考核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具体测试要求

了解

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理解

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

应用

能够阅读和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利用文字和绘制的图表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初步掌握所要求的地理实验、观测、调查的基本方法。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2.地理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能力目标

具体测试要求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能运用地图进行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指出或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特点;阐明不同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能用判断、归纳、比较、概括、分析等方法有逻辑地解答问题。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能发现问题,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目标与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体测试要求

认同

学生完成由“知”到“信”的转化。在测试中表现为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并进行价值判断等。

领悟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观念等。在测试中表现为能结合实例运用正确的信念、价值观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地加以应用。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

1.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l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l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l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l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

l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l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地图

l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l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l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l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l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1.海洋和陆地

(1)海陆分布

l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l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l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l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气候

(1)天气

l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l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l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l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l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l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l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l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l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居民

(1)人口与人种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l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l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l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l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l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l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l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地域发展差异

l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l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l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5.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l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l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l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l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l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l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l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l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l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l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l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l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l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l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l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l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1.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l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l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l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l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l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l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l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l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l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l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自然资源

l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l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3.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l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l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l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l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地域差异

l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l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l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l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l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l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l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l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l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l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l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l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l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l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l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l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l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 福州地理

l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l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l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l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l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l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六、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书面闭卷笔答的方式,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七、试卷难度

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8:1:1。考试合格率达80%。

八、试卷结构

1.题型分值比例

(1)单项选择题50%  (2)非选择题50%

2.内容分值比例

(1)地球地图约15%  (2)世界地理约30%

(3)中国地理约45%  (4)福州地理约10%

显示全文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生物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生物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本大纲为依据,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贯彻教育部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意见,落实省教育厅有关中考命题文件的精神。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凸显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升科学素养。

2.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考查初中生物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考试内容应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问题,及对学生今后可持续性学习发展有用的知识。

3.时代性: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关注初中生物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4.科学性: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控制主观题、客观题比例和难度。试题要科学、严谨,避免出现科学性、技术性的错误。

5.开放性:适当增加试题形式,力求思维过程、答案的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生物学学业考试。

四、内容目标

(一)对考试能力的要求

(1)识记能力:再认知识;辨识事实性证据;描述事物特征。

(2)理解能力:举例说明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解释、推断、分类、比较。

(3)实验与探究能力: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实验仪器和工具,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4)信息处理能力:能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初步进行分析和处理。

(5)应用能力: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评价能力: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涉及的事物进行检查与评判。

(二)对考试目标层次的要求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三)对考试知识内容的要求

1.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能发现并书面表述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可能的设想。

(3)制订计划: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重复多次实验。

(4)实施计划:收集可靠的证据、数据,并能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5)得出结论:用多种方式来描述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2.生物体结构层次

(1)描述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概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3)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4)列举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例子。

(5)区别动物、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6)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7)描述细胞分裂、分化的基本过程。

(8)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9)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识别人体、动物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描述人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描述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关系

描述生物在适应环境生存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

(4)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够正确表述食物链

描述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描述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较大变化时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

(5)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6)描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认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

描述种子的结构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

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描述开花和结果。

描述花的基本结构

描述传粉和受精的概念

描述受精后花的各个部分变化及发育情况

(3)描述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描述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描述茎运输水分的结构

描述叶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构

描述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

描述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4)阐明植物的光合作用。

描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描述光合作用的实质

(5)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描述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主要场所

描述呼吸作用的实质

描述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6)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7)描述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8)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5.生物圈中的人

(1)列举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描述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主要功能及主要的食物来源

列举缺乏部分维生素后人体的主要症状

(2)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识别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各个器官的名称及作用

(3)描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描述消化的概念,描述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的起始和最终场所

描述消化后的营养被人体吸收的主要场所

(4)认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5)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识别心脏四个腔,说出瓣膜的作用以及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

描述血液的组成;说出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识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

描述血型和安全输血,认同无偿献血

(6)概述血液循环。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主要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描述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变化

(7)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8)描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9)描述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1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尿液的形成要经过过滤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描述尿液的排出依次要经过的器官

(12)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描述组成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13)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描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描述反射弧的结构,说明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举例识别反射的两种方式

(14)描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描述人的眼球、耳的基本结构

描述预防近视的措施

(15)列举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的例子。

描述生长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6)描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描述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描述它的生活方式

描述猿到人进化的大致过程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说明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描述哺乳动物完成动作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说明哺乳动物的运动依赖于多个系统的配合

列举其它动物运动所依赖的结构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描述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各自的特征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列举动物的社会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描述组成男性及女性生殖系统的器官名称及功能。

(2)描述人胚胎发育的过程。

描述受精过程

描述胚胎发育的场所和孕育的时间

说出胎盘和脐带的主要功能

(3)例举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4)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5)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识别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6)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7)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8)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9)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10)举例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

例举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描述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与性状表达之间的关系

(11)描述人的性别决定。

描述男、女体细胞性染色体的组成情况

描述男、女生殖细胞性染色体的组成情况

(12)列举生物的变异现象。

8.生物的多样性

(1)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依据

(2)描述病毒、真菌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描述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描述这些植物的主要特征并列举常见植物

举例说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描述无脊椎动物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类群(鱼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列举常见的代表动物

描述鱼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并列举常见的代表动物

举例说出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列举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描述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内容

列举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的重要措施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6)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描述生物进化的趋势

(7)描述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描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创立者

9.生物技术

(1)列举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

(3)列举保存食品的一般方法。

(4)描述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10.健康地生活

(1)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描述青春期身高、体重及生殖器官等的发育特点

描述青春期正常的生理现象:遗精、月经

(2)描述青春期卫生保健的一般方法。

(3)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描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列举并识别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含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4)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5)比较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举例说出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识别免疫的基本类型

识别抗原和抗体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6)描述酗酒、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描述酗酒对心脑血管、肝脏及骨骼的危害

描述吸烟对呼吸系统等的危害

(7)列举毒品的危害。

描述毒品对神经系统、免疫功能、及心肺的危害

拒绝毒品

(8)描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举例识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描述安全用药的一些基本常识

五、考试形式、时间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60分钟。

六、试题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8﹕1﹕1。考试合格率达80%。

七、试卷结构

1.题量

笔试部分总题量为30~45题。

2.题型

笔试部分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

3.分值比例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非选择题各占50%。

显示全文

福州陈女士患上罕见病,一天“高潮”几百次,苦不堪言的她昨日住进了福州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据医生介绍,陈女士患上的是一种奇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导致的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上比较罕见。

昨日上午,在医院病房里,陈女士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她一直便秘,便到福州一家医院治疗,不久后却出现了另一个难以启齿的症状:每隔一两天都会发生持续性高潮的情况,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竟然一天会发生这样的“高潮”几百次,而且时间还在持续加长。

“当高潮来临的时候,肛门口也会疼,有时候疼得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要用手抵着腰部才行。”陈女士说,她想尽各种办法来缓解这个问题,从去年到现在,已经瘦了快15斤。

“之前有媒体报道过,英国有一名妇人一天自发性高潮千次,没想到我也会收到类似的病人。”接诊的福州市第一医院疼痛科主任黄贤辉说,陈女士应该属于病理性疼痛。

“这类病人可能有两种病因,一种是奇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另外一种是肿瘤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黄贤辉表示,他已经给陈女士安排了核磁共振检查,排除了肿瘤的可能性,确认她的症状是奇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

黄贤辉介绍,奇神经是由部分腰部神经和部分骶神经的分支构成的,肛门位置有部分骶神经,陈女士在接受肛门手术时,神经可能受到一定的损伤,最后引起肛门口抽搐,放射到阴道内部,引起阴道持续性收缩,一天会抽几百次,表现出来的脸色潮红等症状和性高潮的表现一致。

黄贤辉表示,陈女士用掐自己腰部等行为让疼痛转移,但最终还是要通过手术来解决。

“已经给陈女士安排了奇神经脉冲射频,之前有类似的患者接受过这样的治疗,效果还挺不错的。”黄贤辉说。他最后提醒,有些患者在肛门手术后,不仅疼痛没缓解,反而变得更厉害了,那就有可能是奇神经受损,千万不要当作痔疮继续治疗。

延伸阅读:奇闻:福州男子一天“高潮”百次 竟是骶神经作祟

一个是15岁少女,一个是夜场桑拿女子,福州某演艺公司老板将两名女子拘禁在晋安区新店镇一个偏僻狗场地窖里,准备当作长期发泄性欲的工具。

记者获悉,曾经轰动一时的福州狗窖性奴案近日宣判,郭某因犯非法拘禁罪、强奸罪和抢劫罪,数罪并罚,被晋安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判决后郭某没有上诉,目前该判决已经生效。

郭某囚禁小丽的其中一个地窖

事件回放

15岁少女挣脱铁链逃出“魔窟”

2013年7月29日晚7点多,福州新店镇涧田村的省农科院海峡现代农业示范园,老吴收拾工具准备回家,一个十五六岁女孩跑过来向他求救。

“她身体发抖,没有穿鞋子,一只脚上绑着铁链,哭着向我借手机。”老吴说,当时他手机没电,但指明了下山线路。

在老吴指引下,该女孩回到表姐的暂住处。“她一进门就扑进我怀里,号啕大哭。”该女孩的表姐说。

记者了解到,这个女孩叫小丽(化名)当年才15岁,暑假到福州打工赚零花钱。几天前,她通过路边广告认识了一家演艺公司老板郭某。

小丽说,起初,郭某带她到出租房里练舞,偶尔一起到娱乐场所看模特走台。7月29日上午,郭某说有一个白天演出机会,可以赚270元。她中午去找郭某,但却被带到半山腰一处院子里。郭某威胁她,“这四周都是坟墓,进来的人是出不去的。”

接下来,15岁的小丽面临人生中最难堪的一幕:当着她的面,郭某与另一名女子发生性关系,然后将那名女子关进地窖,又要与她发生性关系。“我说正处于生理期,只可以抱一抱”。不久,郭某接到电话走了,将她锁回地窖里。

一个小时后,小丽估计郭某离开了,将铁链从地窖里挣脱,逃了出来。在表姐陪同下,小丽带着民警,从地窖里将另一名被拘禁的女子曹某解救出来。“当时她只穿着内衣裤,身上多处被打伤。”

曹某是东街口附近一家桑拿场所女子,2013年初认识郭某,平时偶尔也会联系。“那天他说带我去高尔夫球场玩,却把我带到狗场木屋里。”曹某说,接着郭某出去又带来一名女孩,要求她们伺候好他,否则就打死她们。在该女孩面前,郭某强行与她发生了性关系。

“外面是荒郊野岭,呼救根本没人听见,逃跑只会遭来恶打,我不敢反抗,只能一直在哭。”曹某说,事后她被关进院子里的地窖里,脚上锁着铁链。她不肯下地窖,遭到郭某的殴打,扯头发撞墙。晚上9点多,郭某向她索要钱,没要到钱就走了。直到次日凌晨3点多,民警将她解救出来。

显示全文

【陈桦、陈伦和潘征当选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慧敏、郑栅洁当选福建省副省长】#2015福建两会# 1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在福建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补选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选举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经选举,陈桦、陈伦、潘征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慧敏、郑栅洁当选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吴玉辉、陈海基、林光大、黄谨皑当选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陈桦、陈伦和潘征当选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5福建两会

福建日报微信2月1日快讯 (福建日报记者 郑昭) 今天上午,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名,省政府副省长2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4名。在昨天的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了省政协副主席3名,常务委员1名。在这次全省两会中,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三套班子,共补选产生了8名副职。

新当选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陈桦、陈伦、潘征;新当选的副省长是:王惠敏、郑栅洁;新当选的省政协副主席是:刘可清、陈荣凯、陈义兴。

这次福建人事调整规模较大,接下来包括厦门等地将继续进行人事调整。

陈桦简历

陈桦,女,汉族,1954年10月生,福建惠安人,1992年1月入党,1973年2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副研究员。

1973年2月起为福建省福州市郊区岭头公社插队知青;1976年11月起在福州市教育局师资培训班学习;1978年2月起在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2年2月起历任福建社科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编辑部编辑、副主任、主任;1992年3月起历任福建社科院亚太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省体改委综合规划处副处长;1994年12月起任省体改委综合规划处处长;1996年7月起任省体改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98年9月起任省体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0年3月起任省改革开放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1年9月起任省改革开放办主任、党组书记;2003年7月起任南平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2004年2月起任南平市委副书记、市长;2006年11月起任福建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

2008年1月任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教育工委书记;

2013年1月任福建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

2015年2月当选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共十七大代表。

陈伦简历

陈伦,男,1953年12月生,福建福州人。1975年9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

1989年2月,任福州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1993年7月,任福州市郊区区委书记1995年7月,任福州市副市长;1998年8月,任福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其间:1999年3月至6月在福建省委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1年9月,任福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03年7月,任福建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

2011年2月,任吉林省委委员、常委和省纪委书记;

2015年2月,当选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显示全文

广平县顺盈运输车队

承德玉能乙醇制造有限公司

企业名录列表综合页面第23274页